“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航向,从一定意义上就代表了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未来的走向。”这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为两千余名高校师生作题为“理想·价值·人文精神”的主题报告中强调的一句箴言。
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本应该是意气风发、朝气蓬勃的青年模样,但是如今有些大学生似乎进入了“青年虚弱”的时期,犹如上世纪末日本青年集体“躺平”的现象。为深度了解当代大学生中的“躺平”现象,马克思主义学院新青年团队对此展开调研。
为了掌握数量足够、类型丰富的调研资料,就不能局限在滨海区内的高职院校。团队成员不畏困难、克服疫情影响,交通不便就早起赶最早一班车,时间不足就利用周末的休息时间,总之一切以解决问题为主要任务。经过不懈的努力,团队共收集到涵盖高职、本科、硕士、博士等不同类别的2500余份调查问卷,为研究分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撰写调研报告阶段,由于课程很满,空闲时间较少,团队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聚在一起商讨。商讨的过程虽然很累,有很多分歧,但大家各抒己见、汇聚智慧,认真激烈探讨的场景,使团队凝聚力更强。回想踏着月光,头数星星的夜晚,我们拖着疲累的身躯,赶着宿舍门禁时间,走过寂静的黑夜,这一场景好像极具纪念价值。
经过几个月的辛苦付出,团队完成了《“躺平”需摒弃 青春当有为——关于当代大学生“躺平”现象的调研分析》报告,报告以“躺平”特征入手,得出间歇性、融合性、低欲望的三大特征,分析了大学生“躺平”的心理性原因,进一步寻找诱发“躺平”的社会性因素,从社会制度、网络环境、思政教育、自我提升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报告兼顾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影响,引导大学生抵抗“躺平”思潮的侵蚀力,对于排除“躺平”对社会、国家的消极影响,激发大学生斗志具有较高的实践意义和社会价值。(王金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