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院概况  党建工作  师资队伍 
 教学工作  科研服务  经典文献 
学院“五餐制”法制教育被评为省级优秀思想政治工作案例

2020-09-23

 

 

打造“五餐制”法治教育特色,提高大学生法治教育质量 

 

 

近年来,潍坊职业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把大学生法治教育作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在工作中积极探索实践大学生“五餐制”法治教育,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大学生普法工作得到广大师生的普遍认可和广泛好评。“五餐制”法治教育是山东高校首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邢庆亮工作室的建设特色。现将基本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目标与思路 

认真贯彻中宣部、教育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坚持“理论导向、问题导向、价值导向、践行导向”的建设理念,积极推行大学生“五餐制”法治教育。在大学生“五餐制”法治教育中,坚持配好普法“套餐”,进行系统的法律专题教学;做好普法“点心”,在校报开辟“以案说法”栏目,依托典型案例进行普法;开好普法“小灶”,依托普法社团—青年法学社开展丰富多彩的普法活动;调制普法“快餐”,利用精品共享课、微信、微博、QQ群等网络媒体进行普法;经营法律“外卖”,通过校内法律宣传、法律报告、法律咨询,通过校外法律宣讲、公务员培训、复员军人培训、参加市政府立法智库立法论证会等形式,积极推广优质法治教育作品,不断提升高校普法教育质量。 

二、实施方法与过程 

(一)配好普法“套餐”,优化公共法律课堂教学。目前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的法律部分,在内容选取和逻辑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不能很好地承担起公共法律普法任务。学院思政部组织全部法学教师,组建法治教育备课团队进行集体备课,形成大学生法治教育课件通稿,通稿由法理、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社会法、程序法等9个专题组成,并汇集精选法治教育经典视频和精品案例,在思政课教师中实现法治教育资源共享,提高了大学生法治教育备课质量,积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个别法学基础较好老师,开始尝试开设法律选修课。 

(二)做好普法“点心”,依托校报办好“以案说法”栏目。2014年以来,我们在《潍坊职业学院报》开辟“以案说法”栏目,每月出两期,面向广大同学征集经典案例,这些案例都是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案例或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的案例,结合所选案例引导学生查阅相应法律规定,并邀请法学老师进行专业点评,这种集“案例陈述、法条连接、教师点评”于一体的普法教育形式,深受师生欢迎,成为学院法治教育一道亮丽风景线。2014年“以案说法“栏目被学院授予年度创新项目奖。截止2016年11月,学院院报已刊发30期以案说法案例。 

(三)开好普法“小灶”,依托普法社团积极开展普法活动。为满足广大同学对法律的特别需求,2012年学院思政部法学教师牵头组建了青年法学社,每个班1名成员,作为班级普法委员,每个二级学院设有分社,形成校院班三级普法网络。近年来青年法学社组织了法律辩论赛、法律咨询、法律宣传、法治报告以及“3.15”消费者权益普法、“12.2”道路交通安全普法、“12.4”国家宪法宣传日普法等系列普法活动。其中每年组织一次法律知识竞赛影响最大,普法效果最好,思政部组织法学老师编印复习提纲,内容涉及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社会法、程序法八法律部门30余部日常生活工作常用法律,大二每名同学都以班级为单位参加初赛,二级学院、青年法学社组队参加复赛,最后选取前四名进行总决赛,每次法律知识竞赛一般历时2个月,普法效率和普法效果非常好,很好地补充了课堂普法教育。2015年12月《山东教育报》了解到我院普法工作比较扎实,主动约稿让我们介绍普法教育经验。 

(四)调制普法“快餐”,积极发挥网络普法作用。现在社会是网络时代,我们在普法工作中注重互联网+普法教育工作模式。我院思政课三门课程均为精品课程,近年来我们率先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精品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打造成精品共享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广泛利用。我们设立了“潍职法律”QQ群、“潍职法律”微信群,及时通过网络宣传普及法律知识,与学生在网上进行交流探讨,教师积极融入学生“舆论场”,引导学生学法、守法、用法,争取普法话语权,实现普法时间、普法空间的有效外延,普法效率、普法效果有很大提高。 

(五)经营普法“外卖”,积极参与校内外法律服务。高校教师传统意义上的普法工作紧紧局限在自己的课堂,思政部鼓励6名法学硕士,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取得的研究成果,依托青年法学社社团,通过选修课、法律报告、法律咨询等方式,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优秀法学教师还积极参加市公务员培训、转业干部培训、法治宣讲,参加市政府立法智库立法论证会等形式参与学科服务,积极为社会普法做贡献。 

三、工作成效及取得的经验 

1.提升课堂普法质量。2005方案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把“思想道德修养”课和“法律基础”课合并开课,其实法律基础部分弱化了,并且法律知识体系不完整,潍坊职院在法律部分教学中,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集中法学老师开发出9个专题的法律教学,很好地弥补了教材的不足,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比较完整的法律知识体系。 

2.利用校报创新普法。在校报上开辟普法栏目,采用集“案例、法条、点评”一体的普法办法,普法的趣味性、知识性、专业性较强,深受师生欢迎,是学院校报办得关注度最高的栏目之一,在大学生普法中发挥了良好作用。 

3.依托学生社团进行普法。法治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有活动、有平台。我院成立的青年法学社,覆盖到了每个行政班级,构建了全院普法教育新网络,开展大量学生喜欢、效果很好的普法活动,第二课堂普法活动丰富多彩,收到良好普法效果。 

4.注重利用互联网普法。探索互联网+普法教育新形式,通过线上线下精品共享课混合教学模式,通过QQ群、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普法,实现普法时空的拓展,教师有效融入学生舆论场,取得了大学生普法教育的主动权、话语权。 

5.积极进行普法服务。积极搭建利用普法平台,在校内外开展普法服务,为学校、为社会普法工作做贡献。 

【案例点评】 

当前大学生犯罪率居高不下,如何提高大学生法治教育质量是高校公共法律教育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课题。潍坊职业学院思政部针对法治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采取了许多可操作性强的措施,探讨践行了“五餐制”大学生法治教育模式,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五餐制”大学生法治教育模式,很好地解决了当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不理想,大学生法律知识体系不完整,普法教育方式过于单一,普法教育平台比较缺乏,法学教师潜力作用挖掘不够,教师忙于职称论文职称课题,忽略学科课程服务等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课内课外、校内校外、课上课下、线上线下、举办普法栏目、建设普法社团、举办法律知识竞赛、开展模拟法庭、进行警示教育等教育方式,对探讨新形势下大学生普法教育进修有益尝试,形成全方位、立体化普法教育格局,取得良好的普法教育效果。学院普法教育团队在大学生普法教育方面进一步加强研究,争取推出更多更好的优质普法教育作品,为服务大学生普法教育工作做出更大贡献。